門,是建筑物的臉面,又是獨立的建筑,如民居的滾脊門、里巷的閶門、寺廟的山門、都邑的城門。獨特的中國建筑文化,因“門”而益發獨特。古人言“宅以門戶為冠帶”,道出了大門具有顯示形象的作用。在舊社會,門是富貴貧賤、盛衰榮枯的象征。誰家越窮,誰家的門就越矮小。特別是在“村徑繞山松葉暗,柴門臨水稻花香”的偏僻山村,老百姓都扎柴為門,僅僅表示這里有一戶人家罷了。只有那些富貴人家,才有講究:門樓高巍,門扇厚重,精雕細刻,重彩輝映。這樣既可與一般老百姓嚴格區分開來,又可以炫耀于長街,讓你還未走近門口,自覺矮了三分,先生幾分畏懼。
門,還演繹出種種五彩斑斕的民俗文化:除夕門上貼春聯與“?!弊?,正月初一貼雞于門,破五“送窮出門”,上元節張燈祭門,清明門插柳,谷雨門貼符禁蝎,蠶月晝閉門,四月八嫁毛蟲,端午門懸艾菖,伏天城門磔狗,七月半門上掛麻谷,茱萸酒灑重陽門,冬至門上糯米圓……。